今天是

建议发行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及民生公司纪念邮票

  文/重庆市邮政特邀监督员 周云  2018-03-12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说:“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为弘扬卢作孚先生实业报国精神,建议发行卢作孚及其所创办的民生公司纪念邮票。整套邮票建议发行4枚,每枚面值120分,第一枚为“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布衣肖像)”;第二枚为“首艘轮船‘民生’轮投入内河航运”;第三枚为“中国抗战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第四枚为“中国西部开发先驱——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

  中国船王 

 

卢作孚布衣肖像 

  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区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生公司”)总经理,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创办经营民生公司和主持重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而著称于世。

  卢作孚早年参加曾同盟会与“四川保路运动”,当过教师,担任过成都《群报》编辑与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等职,主张“教育救国”,积极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却因四川军阀混战而中途夭折,转而产生“实业救国”的念头。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即“建设现代化的海陆空军、现代铁路、轮船、飞机、电报、电话、现代的矿山、工厂、现代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而这一切,又以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

  1925年秋,卢作孚弃学从商,奔回家乡合川,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之目的”。按照这一设想,卢作孚发起创办了民生公司,并将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拥有轮船数量最多、载重量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集团。因此,卢作孚又有“中国船王”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避居香港的卢作孚谢绝了台湾方面的邀请,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也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此后,卢作孚率先在全国提出公私合营方案,并被中央采纳,民生公司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并于1952年作为现在的长江轮船总公司的前身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不幸去世。消息传出,毛泽东、周恩来、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等深表惋惜。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首艘轮船“民生”轮投入内河航运 

 

民生公司第一艘轮船“民生轮”投入内河航 

  1925年10月,由卢作孚牵头,在四川省合川县通俗教育馆召开发起人会议,决定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宣布组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生公司”),卢作孚任筹备处主任。

  筹备处成立后,由卢作孚与股东黄云龙一道赶赴上海,订购了一艘造价3.5万元、载重70吨钢质客轮,取名“民生”。1926年6月10日,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民生公司正式成立,会议推选卢作孚任总经理,租赁位于合川城区齐家巷的药王庙为公司生产及办公地点。7月23日,满载乘客的“民生”轮从重庆起航,当天下午到达合川,民生公司“渝合航线”(重庆至合川)正式开通,结束了中国内河航运被外国人垄断的历史。

  为适应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把帝国主义的轮船挤出了川江,民生公司于1937年1月1日由合川迁至重庆行街培厚里。从1926年民生公司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生公司在卢作孚先生的苦心经营下,由一家仅有1艘“民生”轮、载重能力只有70吨的小公司,发展到拥有150余艘江海轮、总载重能力7.2万吨的大型航运集团,航线由重庆、涪陵、万县、宜昌一直延伸到了上海,员工由最初的45人发展9000余人,不仅把帝国主义的轮船挤出了川江,而且还开辟了南洋、北洋等航线,并使民生公司的轮船通江达海,航行于香港、吕宋、青岛、天津之间。

  中国抗战的“敦刻尔克” 

 

民生公司“民元轮”冒着日机炮火抢运人员物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卢作孚临危受命,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并兼任设在汉口的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指挥、调度长江上的全部民用船只抗战。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陷。为坚持长期抗战,大量的军队、人员、武器、设备、物资以及工厂机关必须撤退转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民生轮船公司用22艘轮船和征用的860只木船,冒着日机轰炸,用40天时间,赶在枯水期前,将堆积在宜昌的11.6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人员抢运入川。此后,卢作孚又安排民生公司各机构继续抢运西迁的难民和入川的物资。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共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2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亲历这一壮举的著名学者晏阳初称:“这是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由民生公司在宜昌大撤退中抢运出的单位有: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厂、兵工署巩县分厂、兵工署汴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申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在抢运过程中,民生公司也遭受了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其中,轮船损失16艘、员工牺牲116人、受伤致残61人。爱国将领冯玉祥评价说:“民生公司是爱国的公司。”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

  中国西部开发先驱 

 

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 

  1927年春,民生公司创办还不到两年,卢作孚因合川贤达胡南先之荐,出任北碚峡防团务局局长,由此开展了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

  所谓的嘉陵江三峡,是指嘉陵江自北向南的三个峡谷,依次为“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当时的峡区,跨嘉陵江两岸50余公里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共48个乡、镇。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加上地处四县结合部,属社会混乱、盗匪横行、农业凋敝、民不聊生的“四不管”之地。作为峡防团务局,本来是一个维护峡区治安的联防机构,卢作孚却利用这一机构,来组织实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

  这种打破常规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卢作孚卓越的创造才能。他既是乡村建设的实干家,也是乡村建设的理论家,撰写了《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两篇文章,对乡村的地位、教育、经济、交通、治安、卫生、自治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明确提出要在峡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宗旨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要把三峡经营成为一个灿烂美好的乐土,影响到四周围的地方,逐渐都经营起来,都成为灿烂美好的乐土”。

  位于嘉陵江三峡区域内的北川铁路天府煤矿火车站

  为实现这个美好愿望,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卢作孚在峡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农场、电站,创办学校、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医院,规划城区,扩宽街道,绿化环境,建立公园、运动场、俱乐部、报社,开办农村银行等等。尤为突出的是,他在峡区创建了以“中国西部”命名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现代化纺织厂——大明纺织染厂,建设了川东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短短十几年间,就使峡区的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场,建设成为一座海内外知名并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的美丽城市,堪称“中国西部早期开发的典范”。

相关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8008301号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
State Post Bureau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